2019年,图灵奖获得者John Hennessy和David Patterson在ACM刊登署名文章《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新黄金时代》中认为:计算体系架构又将迎来创新的黄金十年,新的架构创新会带来更低成本,以及更优的性能、安全性和能耗。的确,在摩尔定律(Moore’s Law)和登纳德缩放(Dennard Scaling)定律逐渐放缓甚至走向失效之际,现有计算机体系架构的弱缺点日趋凸显。尤其是2016年以来,深度学习、机器学习、大模型等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,GPU、NP...
6月底,全球数据分析领域彻底炸锅了。两大数据分析企业Databricks和Snowflake纷纷将目光瞄准了AI大模型。要知道,这两位对手平时没少对台戏,为性能、产品和技术经常开撕。但在今年的自家大会上,两家企业却出奇的一致,不约而同将主题定位为:Data+AI,并且宣布巨资加码AI大模型!先是Databricks宣布以13亿美元收购AI大模型初创公司MosaicML,成为今年以来生成式AI领域内公布的最大一笔收购案。后是Snowflake宣布与NVIDIA合作,共...
有人曾言,数据决定人工智能发展的天花板。深以为然。随着ChatGPT等AIGC应用所展现出的强大能力,人们意识到通用人工智能的奇点正在来临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涌入这条赛道。在AIGC浪潮席卷全球之际,数据的重要性也愈发被业界所认同。之所以会如此,有两个关键原因:其一,高质量数据是AIGC 应用的核心,决定着算法的性能、泛化能力和应用效果;其二,与数据相关的“存、管、用、传”逐渐成为AIGC发展的瓶颈,亟待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来...
“业数一体化是金融业用数的方向,Data+AI 会加速这个趋势,甚至对未来运营和管理产生影响。”一位银行数字化负责人如是说。“平时工作需要随时查看业务指标变化情况和分析根因,AI 数智助理+指标平台的组合让人眼前一亮,这种新的用数习惯一定对日常运营与管理效率提升有很大帮助。”一位制造业市场营销总监不无兴奋地表示道。“感受到 AI 巨大的进步,有职业危机感了,但我们都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。”一位数据分析师有些担忧地认为。“...
近年来,数据存储市场“最靓的仔”无疑就是分布式存储。大模型火了之后,围绕Chat的应用也越来越多,通过AI生成图片、报表、音视频的应用比比皆是。众所周知,要想训练出一个有学习能力的、可理解的、响应迅速的大模型应用,必经之路是给算法模型“投喂”大量的文本、图像、音视频数据。面对大量新兴应用场景中爆增的数据,既想“存的下”,还要“读得快”,如果不差钱的话,显然购买更多的存储设备、叠加容量是最省心的选择。但这种方法治...
算力的发展犹如一体两面。一方面,在数字经济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中,算力发挥着关键的引擎作用;另一方面,持续增长的多元异构算力需求、不断提升的算力密度以及逐渐成体系的算力网络,也带来了不可低估的长期能耗挑战。因此,算力产业需要深谋远“绿”,走上一条绿色和高质量的可发展之路。这既是当下和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所需,也是算力产业链上下游的责任所在。正如超聚变全球Martketing与销售服务部总裁张小华在首届中国绿...
2011年,Gartner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理念;十多年来,企业数字化经历了移动化、云化等几次变革潮流,如今走入一个新的时代:多云。最新统计显示,如今89%的企业选择以多云战略建设IT系统,80%的企业选择混合云架构;而在多云趋势的背后,几个技术热词频繁出现:容器、敏捷、微服务。主流观点认为,多云与容器技术带给企业的不仅是IT系统的进一步变革,更将带来企业组织架构的进一步变革。拨开所有高大上与晦涩的语言,让我们直视多...
有人说,AI大模型是少数巨头才能玩得转的游戏。截至目前,认同此观点的人不在少数。自从ChatGPT去年迅速火遍全球之后,忽如一夜春风来,AI大模型遍地开。Google、Amazon、阿里、百度等巨头们纷纷加入AI大模型的“军备竞赛”,似乎预示着市场在向大公司集中。但事实真是如此么?且不说国外Anthropic、Cohere等生成式AI独角兽公司在市场中表现极为活跃,国内也有不少AI公司从不同角度切入AI大模型的市场竞争中,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...
有人说,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的兴起标志着AI时代奇点来临。诚然如斯。这一波AIGC浪潮来袭,让人们真正意识到AI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飞跃。从今年起,AI大模型成为行业用户重点关注的对象,甚至金融、媒体、广告营销等用户纷纷试水AI大模型。但OpenAI ChatGPT的成功,除了整合Transformer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之外,基础设施的高效支撑也功不可没。随着AI应用的深入,越来越多用户意识到,伴随着AI时代的到来,一场数据革命也...
数字基础设施领域最重要的趋势都有哪些?毫无疑问,超融合便是其中之一。Gartner《2022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》(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, 2022)预测,超融合技术未来2年内将到达“生产力成熟期”,意味着超融合在中国市场将会被用户广泛采用。近年来,超融合相关的自主创新逐渐被产业界所重视。例如,作为自主创新风向标的2023 通明湖论坛上,超融合多次出现在相关议题以及公布的自主创新成果中,包括多款市场领先产品...